在军事范畴内,有一种武器叫做“空爆弹”。
所谓“空爆弹”即指在炮弹的弹丸内加装一个时间电子引信以定向、定点、定时地对炮弹实现爆炸控制。
当今的“空爆弹”,多是集现代高科技军工于一身的产物,多用来拦截空中导弹或杀伤空中伞兵,也叫做“榴霰弹”。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然而,最早期的“空爆弹”却在抗美援朝战场上,被我军战士运用得出神入化。
其中战斗英雄蔡兴海更是仅带着8名战士便利用“空爆”技术,打退了敌人的七次冲锋,实现了以轻伤3人杀敌400余人这样的伟大胜利。
莫非抗美援朝时期我军就掌握了“空爆弹”技术?
答案自然是否定的,此“空爆弹”非彼“空爆弹”,而是我军的手榴弹与手雷。
那么蔡兴海到底何许人也?他又是如何利用手榴弹打出“空爆弹”对敌实现大规模杀伤的呢?就连当时的美军都一度认为我军掌握着高科技武器,围绕这位英雄到底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本篇文章,笔者将聚焦于抗美援朝“特等功臣”蔡兴海,为大家再讲述一段红色传奇故事。
蔡兴海,陕西咸阳泾阳县人,生于1931年5月。
关中人性格彪悍,桀骜不驯,在自古以来的军事战斗中往往能够表现出一往无前的气势,蔡兴海在1949年12月参军后便很好地发扬了这一特点。
他在战场上十分骁勇顽强,屡立战功,尤其是在1952年报名参加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作战时,作为志愿军第三兵团十二军三十一师九一团八连四班副班长的蔡兴海,更是在上甘岭战役中以手榴弹“打空爆”的打法,在战场上大杀四方,以仅有9人的兵力,对敌造成了大量杀伤,守住了597.9高地。
那么,他到底是如何做到的呢?
蔡兴海
1952年10月,敌联合国军已经认识到了其在战争中的颓势,于是开始把战略重心往高地战转移。
10月14日,联合国军出兵6万余人,浩浩荡荡地向597.9和537.7高地袭来,上甘岭战役在两个高地之间一触即发。
597.9高地的战略位置极其重要,由东北与西北两条山梁组成,远看起来就是三角形山脉。
在597.9高地上,左右各分布着共12个阵地,我军在这里仅驻扎着两个连的战士,呈V字型展开。
上甘岭战役打响之后,战况空前惨烈,敌人前后调集了共6万余人,大炮170门,坦克170多辆,出动飞机3000多架次对这里发起进攻。
平均每秒钟,便有6颗炮弹落下,就只是为了争夺我方两个连驻守的一块面积仅3.7平方公里的高地。
战斗打到11月2日晚上,蔡兴海所在的志愿军31师91团8连4班9名战士突然接到上级命令,赶到597.9高地最前沿的9号阵地驻守一个昼夜。
当时刚接到这个命令的蔡兴海等9人就已经做好了视死如归的准备。因为9号阵地的驻守战绝不轻松,它位于所有高地的最前沿,首当其冲地抵挡着敌人最猛烈的进攻。
对敌人来说,只有拿下9号高地,才能算作是进入了高地争夺战的阶梯。因此敌人对这个地方的攻势是最猛烈,最疯狂的。
而对于我军来说,9号高地之后,便意味着我军居高临下据险而守的优势彻底丧失。面对敌众我寡与武装到牙齿里的敌人,9号阵地一丢,后面的阵地也必将丢失。因此,我军战士必须像钉子一样,扎死在9号阵地的山头里才行。
当时4班的战士已经下定了决心:一定要比敌人的炮弹多扎深一尺!
等到蔡兴海等人赶到9号阵地时,战况果然如所有人判断的那样,在这个小小的山头,敌人的炮弹就像下饺子一样不计成本地倾泻而来,硬生生把整个山头都削低了2米。
原本坚硬的岩石与山麓沟壑,早已经被炮弹碾压成粉尘一片。战士们的腿,都已经被尘土掩埋得尺高,尘土更像刚起锅的炒面一样,泛着热气冒着浓浓的硝烟,一把抔起,尽是扎手的炮弹弹片。
即使敌人的攻势如此,我军仍旧死死地驻扎在阵地上,岿然不动,打退了敌人一遍又一遍猛烈的冲锋。
4班抵达阵地后,便各就各位,战斗一经打响,蔡兴海等人就感受到了敌人从四面八方而来排山倒海般的攻势。
天上敌人的飞机不停地盘旋,炸弹一颗又一颗地在头顶倾泻。高地下则是敌人大炮与坦克的远程吊射轰炸。等到两轮轰炸过后,便是敌人如潮水般蜂拥而上的攻势。
然而,9号阵地的位置注定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易守难攻的,加上蔡兴海等人配合默契,作战得当,愣是打退了敌人一轮又一轮的冲锋。
此时,一面是我方誓死坚守,寸土不让。另一面敌人更加不死心,援兵就像永无止境一样,一茬又一茬冲着往上冒。
敌人的兵力远胜于我们,且火力凶猛,动辄又有地面与空中炮火支援,而我军虽据险而守,但梯次配置有限,武器落后,弹药运输更是困难,因此必须与敌人打拉锯战、消耗战与持久战。
我们的武器是步枪、机枪、重机枪和手榴弹,这些相对于敌人的坦克、飞机大炮来说,都是轻武器。
因此,要想实现最后战争的胜利,我们必须充分地挖掘轻武器的价值,实现对敌的最大杀伤。人家是地主老财,我们是贫农。贫农硬是要和地主斗财富,自然是拼不过的。因此不能蛮干,只能智取。
那么面对敌人如此密集的轰炸,战士们到底该如何生存下来又如何智取呢?
原来早在敌人来袭之前,我军就已经做好了打大仗打艰苦仗的准备。硬扛扛不过,但地道战是我们的拿手好戏,因此我军依据山势在山头修建了很多战壕不说,更掘地丈深地修建了大量纵横交错的地道与防空洞。
白天敌人的飞机大炮进行轰炸的时候,我军便躲入地道与防空洞暂避锋芒。等到敌人炮火停止准备进攻时,我军又从四通八达的地道里出来各就各位地组织战斗。
面对如此多敌人成片成片地袭来,蔡兴海也是陆续在作战中找到了尽可能大量毙敌的技巧。
当时我军投掷的炸弹主要有手榴弹与手雷两种。
手榴弹有把,适合远程作战,但威力较小。
而手雷整个就是一铁地瓜,因此较重,威力也较大,因此适合短距离且敌人密集处作战。
在投掷炸弹上,蔡兴海可谓是疯狂研究手榴弹和手雷的各种特性,找到了其杀伤技巧。
他充分地利用手榴弹与手雷的特性,当敌人距离较远人员稀疏时,则用手榴弹招呼,当敌人较近人员较密集时,则用手雷招呼。而且在战略上亦颇有章法,先打近的,再打远的。
当然,这还远远不够,在充分发掘炸弹的威力与效用时,蔡兴海又研究出了杀手锏,那就是“打空爆”。
一般来说,当时的炸弹拉去引信之后有5到7秒的时间才爆炸,而所谓“打空爆”即炸弹拉去引信之后,延迟数秒之后再扔出,利用对引爆时机妙至毫颠的控制在空中实现爆炸、实现杀敌效果。
相信看到这里,许多读者小时候肯定也这样玩过爆竹。
然而这与玩爆竹可不一样,这个打法,无异于和阎王爷过招,是极其危险的,对战士的作战经验、能力乃至心理素质要求都极高。
丢得太早了,实现不了既定效果不说,还有可能被敌人丢回来偷鸡不成反蚀把米。
而丢得太晚了,则分分钟把自己给交代了。
要丢得不早不晚,刚刚好在敌人的头顶爆炸,还不能落地爆炸,因为在其头顶才更具杀伤力,如此看来,这简直是一门战场上无与伦比的艺术。
众所周知,炸弹爆炸对人进行杀伤,其爆炸所产生的震荡与冲击波对人造成伤害是一方面,但大多是不致命的。最致命的还是由其爆炸向四面八方射出的弹片。弹片裹挟着爆炸所赋予的动能,足以将人体打成肉泥。
而面对炸弹,并非毫无办法应对。比如面对飞机大炮的轰炸,首先是找弹坑,因为从概率学上来说炸弹落在同一个位置的机率是最小的。其次是趴下卧倒。
为什么要卧倒呢?
Copyright © 2015-2023 京津冀产业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22245号-12 联系邮箱:434 922 62 @qq.com